零零看书 > 云欢 > 第八十二章 帝宠

第八十二章 帝宠

云初一怔,再定睛细瞧,却见姚阑左手轻轻一拂,不着痕迹地压在右手上,瞬时将那朵初绽的梅花遮的严严实实。

董孝不回来,碍她啥事了?

姚阑为何如此激动?

云初心下诧异,抬眼向姚阑脸上望去,却见她神色如常,仿佛刚刚的一切只是云初的幻觉,见她看过来,姚阑就冲她呶呶嘴儿,转头劝道:

“二妹也别太伤心,这儿只是二爷个人的想法,就算上了折子,万岁未必就准了……”见晁雪情绪稳定了些,姚阑话题一转,“不过二妹也别大意了,还是趁他回来,好好劝劝才是……”

晁雪抬头看她:“大嫂的意思……”

“有家父和大将军作保,二爷的请奏兴许会不了了之,但如果他执迷不悟,接二连三地上奏请命,就难说了……”姚阑叹道,“铁楼关位于栾国最北面,紧临黎国,是个鸟不拉屎的地方,常听家父说,朝廷没人愿意去那儿受罪,背井离乡的不说,守个十年八载,也别想升牵,倒是留在万岁身边,说不定哪天做了首好诗,龙心大悦,就被提拔了,连升三级也是有的……”

说着,姚阑看了眼云初,“……你看看墨帝1年状元陆学士,就因为做得几首好诗,短短一年,就从翰林院修撰升到翰林院侍读学士,官居正四品,二爷戍守铁楼关这么多年,不还是个五品守备……”

云初就低头喝茶。

晁雪叹了口气:“我朝以文御武,武官升迁原本就难。”

“二妹说的也不全对,大将军不就是行伍出身?”姚阑摇摇头,“……您再看看西殿阁众宦官,哪个是文官出身,尤其总领魏公公,突然就窜红了,听说他啥能耐也没有,就会变着法地哄万岁玩乐,每日声色犬马的……”

自古宦官当权都会祸国殃民,最终导致一个国家的腐败、堕落直至灭亡,比如赵高、十常侍、高力士等,哪一个不是朝代没落的产物,一个英明贤达的君主,是不会任由宦官当权的,虽不懂政治,但前世多少学了些历史,云初对这个还有些了解。

常听说黎国几年来磨兵砺马,早已国富民强,有这样一个强敌虎视眈眈,万岁还放纵宦官当权,每日声色犬马,岂不是离亡国不远了?

放下茶杯,云初疑惑地抬起头:“……宦官当道,扰乱朝纲,满朝的文武就没人劝谏?”

毕竟身在栾国,潜意识的,云初还是渴望栾国能够富强。

“……魏公公蛊惑万岁赏誉惩罚随意乱行,朝堂被闹得乌烟瘴气的,曾有老臣联名上书要清君侧,可没动得了魏公公,倒是他们,因为反对东征,被强迫告老还乡,听说都死在了回乡的路上……”

晁雪叹道:“我听说魏公公就不会做文章,就是人机灵,才深得帝宠!”

“这人呢,不在于有多少才华,有多少忠心傲骨,重要的是要会揣摩圣心!”姚阑叹息道,“猜对了,把事做到了万岁心里,自然就会得宠……”话锋一转,“你再劝劝二爷吧,栾国不是他一个人的,铁楼关也不是就他一个人能守!”又道,“……糜将军是老爷的旧部,比他资历深。”

“……可不是这个理儿”晁雪点点头,又苦笑一声,“只是您也知道,二爷那股倔劲来了,谁劝的住!”

“嗨,不知道这些男人都怎么想的”姚阑也跟着神色一黯,“……大爷当年也是这样,那时他比现在的四爷就大一岁,这么小的年龄,说什么也要上阵杀敌,报效朝廷……我紧着劝也不听,泪都哭干了,他还是执意上了沙场,不想就这么……”

姚阑说着,竟也落下了泪,感慨道:

“大爷要是活着,看到他当年拿命救回来的万岁,竟是这样的昏庸,不知会不会后悔……”

臣不言君过,晁雪惊的变了脸,轻咳一声,垂泪不语。

云初无所顾忌,但她也不知墨帝是否真的昏庸,不好轻言是非,就端了茶小口地喝。

自觉失言,姚阑的声音戛然而止,也沉默下来。

一阵敲门声打破了沉寂,墨香进来回道:

“……迎夏来了,说是太太传大奶奶去隐院。”

晁雪一怔,随即吩咐道:“……快请她进来。”

“不用了……”姚阑摆摆手,“你去告诉她,我就出去。”

墨香应了声是,姚阑却没起身,转眼看向云初和晁雪:

“……朝堂上的事儿,也不是我们女人关心的,先前我说的那些,你们只听着就是,千万别传了出去,仔细给老爷招来灾祸……”又向前倾了倾,压低了声音,“我听父亲说,老爷因反对东征,早被万岁削了直接递牌子的特权……”

晁雪睁大了眼,“怎么会……”

“你们没见,四爷大丧,万岁都没准二爷回来!”姚阑嗤的冷笑一声,“……要不老爷这么重视三小姐的婚事,竟送了两柄绝世宝剑?”

董国公失宠,仕途黯淡,是不是就意味着姚相爷的承诺有可能实现?不期然地,云初就想起了陆轩的话,心一动,转头看向姚阑。

姚阑正笑盈盈地的看着她。

云初一震,她为何要说这些?

这话有几分真?

不知为何,云初觉得这笑容很诡异!

“……好了,太太有事,四妹妹坐着,我先去了。”

云初和晁雪点头应着,随她站起来。

姚阑一把将她们按在座上:“……你们只管坐着,谁都不许送。”

晁雪就喊了兰香、墨香送姚阑出门。

“……大嫂不说,我还真不知道,老爷早失了帝宠……”看着姚阑的背影消失,云初叹道,“可我看着府里一直都是风风光光的,全不是大嫂说的那样,是不是……”

“妹妹这是失忆了,头些年,大爷在康王之乱中舍命救下万岁,那时才叫风光,比现在的大将军还风光上十倍百倍,那时的规矩极严,像妹妹这样……”指指她身后的如烟,“只带着她在院里走动,太太是绝不允许的……”又道,“妹妹现在看着府里风光,那是跟小户人家比,这就是人常说的,百足之虫,死而不僵……”

听说大爷董忠曾舍命救了墨帝,云初十分诧异:

“俗话说,救命之恩,如同再造,万岁怎么会……”(未完待续)